当前:海亮报 - 2014年十一月 - C版

报刊分类

海亮报
版面导航 A版 B版 C版 D版 E版 F版 G版

中秋情思


■ 王 络/文 

 

    中秋的月光,柔柔地洒向大地上的一切生灵,洒向那星星点点的温馨弥漫的万家灯火,田野、山庄如梦一般安详。此时,四处弥漫着的银色光辉彰显着生命的颜色。好多人家的院落里,有亲人围聚在小桌旁,就着芳香的土地,共赏着明亮的月色,有滋有味地品尝月饼,还有石榴、枣子等瓜果,边吃边聊,倾述亲情。此情此景,真的是不知天上人间了。

    一年一度,中秋又至。时逢盛世,中国人中的大多数,自然要有一番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登高赏月、吟诗颂词、品酒尝饼之举。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多人是不去考虑的。约定俗成的力量之大,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何况这是一件多么顺其自然的事啊。

    中秋节到了,从天文测知今年的中秋月会更圆、更明、更亮,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月光透过较薄的大气层,月色显得更加明亮,此时,便是赏月的最佳时刻。据介绍,如果我们用肉眼细观月亮,可以看到月亮表面有些地方较明亮,有些地方较暗淡。这明暗交错的图案,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中国古人想象月亮上有广寒宫,宫中有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西方则想象月宫中有美丽的月亮女神。赏月可从月出开始。在日落后不久,如梦如幻的月亮就会从东方冉冉升起。这天上玉盘般的婵娟普照大地,仿佛是月宫嫦娥将如水的月光洒向欢度中秋佳节的全球华人。若能在花间水边赏月,人们可能会感受到“春江花月夜”一般的诗情画意。有条件的观测者还可用望远镜,观赏月亮。只要天气足够晴朗,公众可观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平原等。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赏月是中秋必不可少的环节,民俗专家说,中秋赏月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我国各地至今遗存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以一首小诗名震中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五绝征服了所有读到它的人,以至流传千古而经久不衰,而且今后还将继续进行它的流传之旅。

    中秋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拜月也是广大民众的民俗活动。究其赏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贫者多寄于酒楼,好游者或登于山,或泛于水,文人赋诗,俗士讲古,民众谈俗,往往通宵达旦。

    在我的记忆中,再讲这位诗仙对月亮十分有感情,清醒时对月当歌,酒醉时邀月共舞,为了不使“金樽空对月”,诗人与自己的影子和天上的月亮,乘着酒兴舞作一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月下醉吟图。

    其实,不止是李白一人对月亮有感情。当蓝蓝的夜空中高高悬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时,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熟视无睹。夜行者感谢它送来照路的微光;远方的征人望月倍起思亲之意;年轻的母亲唱起月亮的歌谣做孩子的摇篮曲;孤独的离人向月亮祈求早日团聚;慈祥的老人在月下企盼游子归来……。在圣洁的月光下,几丝伤感,几许柔情,几多思念穿越时空,将从古至今的情感链条串在一起,将远隔千里的人们紧密相连。

    可见从唐朝开始,不少诗词作者面对一轮玉盘带来的万里清辉,联想起世事诸多艰难,胸中块垒不吐不快,必然要借手中笔墨抒发出来,无论贫穷宝贵、无论喜怒哀乐,都只能对月寄情,借月畅怀。一句“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写出草尽兵老,塞月孤明的淒绝哀婉之景;而“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将千古离愁之恨兀现,令人怅然长叹,低回久之;也有“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的怨言,却不知为何偏要将那心里事说与月听?想起朋友时,便来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当“美人和泪辞”,恰是“残月出门时”,难道这也是巧合?就连那亡国之君的满腹哀痛,也因月明而不堪回首,只能无言上西楼,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及至一代文豪苏东坡,更是将咏月词的意境升华到九天之上。一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语便十分不凡,落笔时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精彩绝伦,因此成为千古名句。苏翁辞世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但从未有人能超越之,可见中华之词,已被宋人做足做绝。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上一篇: 晨雾

下一篇: 秋风时节话吃蟹

返回
诞生于1989年的海亮集团,乘改革开放之天时,借浙江先发之地利,聚勠力同心之人和,成就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典范。集团管理总部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现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家、员工2万余名,总资产超570亿元,产业布局12个国家和地区,营销网络辐射全球。2019年,集团营业收入1879亿元,综合实力位列世界企业500强第468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17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4位。旗下的海亮教育集团是国内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基础教育集团、中国民办基础教育的标杆,海亮股份在亚洲、美洲、欧洲设有19个生产基地、是全球铜管棒加工行业的标杆和领袖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