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海亮报 - 2015年十二月 - B版

报刊分类

海亮报
版面导航 A版 B版 C版 D版

海亮股份与金龙铜管重组成功 铜加工行业“航母”浮出水面

   (有色新闻网11月17日讯,记者薛璇)海亮股份11月17日连续发出《第五届监事会第十次会议决议公告》及《关于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暨公司股票继续停牌的公告》,拟11.27元/股,向交易对方发行2亿股并支付现金10多亿资金购买金龙股份100%的股权,作价32.5多亿元。同时,以不低于9.99元/股,发行不超过近3.26亿股,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32.5亿元。海亮公告表示,公司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披露后公司股票将继续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为自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披露之日起不超过10个交易日 。

    从今年的4月2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临时停牌的公告》起,时间整整过去了201天。一句“待公司通过指定媒体披露相关公告后复牌,敬请投资者密切关注”,如朦胧中的神秘色彩,让刚刚经历过6月过山车一般股市的股民们对海亮股份心怀忐忑,更多的则是以焦虑和好奇的心情探秘海亮临时停牌的背后的故事。

    随后,11月12日,海亮股份在公告中发布:“公司及各中介机构已基本完成对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股份’)财务、法律相关的现场尽职调查工作,公司在与金龙股份股东就本次交易的价格、过渡期安排、业绩承诺等事项进行商业谈判,争取在2015年11月17日前披露符合《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6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文件》要求的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报告书。”此公告一出,冰山一角终于露出,标志着海亮与金龙的联姻即将到达成功的边缘。

    今日的公告,意味着海亮-金龙联姻的开始。这将是铜加工行业中的一次强强联合,组成的是我国铜加工行业的“航母”,必将成为铜加工行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记入史册。

    在11月17日公告公示之前,记者曾向金龙股份相关人员求证,记者得到了信息看,金龙股份对此次重组持十分支持的态度,特别是上层的管理者。他们认为,目前实体经济发展十分艰难,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金龙铜管,与海亮股份的联姻和重组是水到渠成的最佳选择。

从交流中他们认为,目前是实体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生存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金龙铜管具有世界一流的精密铜管生产技术、布局合理的国内外十大铜管生产企业、强势的铜管销售市场,这都是海亮最为所需要的,若将金龙铜管收入他们的麾下,可进一步增强海亮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占有率,可谓是弯道超车,一举几得的事情,省去了布局铜管生产基地的心血和磨合过程。

    金龙上市之梦破碎

    铜价上涨,用户压价,产业过剩,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让许多国家的金融几乎破产。铜加工方面,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让铜管利润空间越来越薄,银行资金的使用让财务费用越来越高。但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十分明白,即使这样的上下游资金压力之下,若不加紧市场布局,没有规模效应,金龙铜管将被淘汰出局。对此,李长杰一手抓企业扩张,一手做上市的筹备工作。2008年初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渣打银行、高盛和雷曼兄弟,三方联手出资9000万美元持有金龙集团25%的股权。当年5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成立新一届董事会,渣打直投全球联席总裁陈凡在会上表示,渣打之所以投资金龙集团主要是看中了金龙集团的领导团队,以及企业能够改变行业标准的雄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自此,金龙铜管坚决地启动上市程序,要在当年或2009年实现A股上市。金龙铜管的上市梦又出现在员工的期待中。

    就在李长杰引进外资再言上市的时候,铜管制造当年的三大巨头中的高新张铜、海亮股份已经走完了IPO之路,全面成功上市,进入了资本市场。其中海亮股份IPO融资近6亿元换取14%股份出让,与金龙铜管相比,双方融资规模相近,但出让股份的代价相差近一半,显示IPO的融资效率仍较私募为高。

    尽管市场为金龙终于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但金龙铜管仍然命运多舛。因为利润微薄,再加上2012年底开始的IPO停摆,金龙铜管生生地被挡在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

    2014年重启IPO,证监会公布的《上交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正常审核状态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中,金龙铜管的名字已经不复存在。

    至此,在努力数年之后,金龙铜管正式梦断IPO。

    海亮是谁?

    近日,不少网站或者微信圈疯传着是金龙铜管将全部被位居行业老二的海亮股份收购的消息,这让业内十分震惊。

    “海亮?!海亮是谁?”从全国工商联8月25日公布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显示,浙江省共有138家公司上榜,占榜上名单的28%,吉利控股、海亮集团、广厦控股位居浙江民营企业前三,海亮集团以年销售收入达到1300多亿元,稳坐该省民营企业老二的交椅。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海亮股份产品可以分为铜管和铜棒两大系列,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制冷、建筑水管、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交通运输、五金机械、电力等行业。近年不断推出内螺纹铜管、高档铜合金管等高端产品,使公司的产品结构日趋优化,并且该公司与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有业务往来,国内外客户已有300多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与金龙集团一样,海亮股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档铜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名气虽然在金龙集团之下,但也是国际知名的铜加工企业之一,是中国最大的铜管出口商和最大的精密铜棒生产企业。

    一位金龙管理层告诉记者说:“有人说海亮收购金龙是蛇吞象,也有人说是老二收购老大,其实这样的说法都不准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在铜加工领域的强强联合,更是优势的互补!”在记者的想象里,海亮股份在铜加工具有一定实力,金龙铜管更是技高一筹。这样的强强联合,将是何等的一个“航母”级别的铜加工规模。

    若不是金龙铜管现在遇到经营困难,以李长杰那种不服输的企业家个性,只要有一丝希望和路径,他绝对不会把自己养大的“孩子”卖出。

    而对金龙铜管来说,以重组的模式进入海亮股份,可谓是“曲线救企”。由于上市受阻,特别是遇到经济下滑,银行自我防范意识加强,金龙铜管这样的有色金属企业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风险重点,银行贷款减少。重组的目的,就让金龙铜管彻底消除了进入股市的各种羁绊,实现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渴望;从金龙铜管面临的形势看,这样的重组让金龙铜管多年资金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除了可以保障各大生产基地的生产正常进行外,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铜管的研发和新市场的开拓上,这也是将劣势变为优势的事情。

    记者就此事电话采访了李长杰,他表示:“冯海良为人诚恳,思路清晰,运用资本投资头脑比我高明。且海亮地处江浙,工商业发达,10多年前海亮就涉足教育、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在江浙一带名声很大,尽管企业的铜管规模比金龙小,但资金环境比金龙好,我们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认为,我们重组这条道路是对的。”

    而作为旁观者来说,尊重企业的选择,支持企业的选择,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事情。正如该集团董事长李长杰说的那样“世界上哪里有百年存在的企业,只有百年存在的品牌!”

    11月16日,李长杰在自己的办公室签下金龙铜管与海亮股份重组协议。

    据悉,重组之后募集的资金,金龙将全面用于铜管的生产和新产品、新装备技术的研发,力争打满产,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因为今年因资金造成的订单困惑,让金龙员工早已憋了一股劲。

    对于企业加盟海亮之后金龙如何发展时,面对记者的提问,李长杰笑答:“虽然被重组,但金龙仍在,品牌仍在,那就要和过去一样,企业生命不停,我们的创新不止!”

    金龙的一位营销人员也说:“海亮和我们已经协商,今后仍然是海亮和金龙两个品牌闯市场,就如同日本丰田公司有雷克萨斯车和丰田车一样,各有各的市场卖点,金龙铜管以后在高端市场上会多些!”

    金龙-海亮重组后的反思

    金龙走了,投入了浙江海亮的怀抱!金龙还在,企业生产基地与品牌没变!不管如何,作为河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这样的结果还是令人反思的。

    其实金龙之前也曾为自己的生存寻找过很多的路径,找各级政府的帮助也是其中之一。面临艰难的经营,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李长杰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支持下,写出的情况汇报上书国务院领导,10月9日关于李长杰的相关文字材料批示后续转交银监会,并指示尽快办理。

    银监会明确要求各家银行对金龙企业不抽贷、不押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要再增加贷款给企业,支持企业的发展。然而就在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的这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金龙与海亮的重组也明朗化了。怎么办?是接受银行贷款中断重组?或继续将与海亮的重组坚持下去?接受前者金龙铜管肯定能够度过难关,但李长杰的心仍然倾斜于后者,他认为贷款能让金龙暂时走出困境,但金龙要长久发展必须走重组这条路。

    有观点也认为,对企业来说,金龙早就是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企业,已经突破了地域界限。所有权属于哪儿已不重要,关键之处在于,它引领并作用着整个行业。通过重组,两虎结盟,是行业的阵痛,也是行业的兴奋剂。也许,它为当前经济低迷期企业如何渡过难关,找到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模式,而不是相反,同行之间以邻为壑,继续不自量力地拼杀下去,给外敌以可乘之机。

    另外,对于李长杰来说,除了稳坐董事职位,不再直接掌控企业的经营权,个人其实并没失去太多。整个管理团队、技术团队、销售团队等都要留下,一线员工该怎样还怎样,没有质的改变。而且,按照企业重组兼并后一般的运营规律,这些团队还会保持一段时期的稳定性。面对着浙江企业相对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整个金龙集团从上到下,将会有多长时间的适应期?而作为重组方的海亮集团,是否能真正带领金龙进入发展的新天地?最主要的,它能以雷霆之力,破解笼罩在金龙身上的融资、管控魔咒吗?也许李长杰和冯海良已经胸有成竹,自信十足。

上一篇: 科技使生活更美好

下一篇: 没有了!

返回
诞生于1989年的海亮集团,乘改革开放之天时,借浙江先发之地利,聚勠力同心之人和,成就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典范。集团管理总部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现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家、员工2万余名,总资产超570亿元,产业布局12个国家和地区,营销网络辐射全球。2019年,集团营业收入1879亿元,综合实力位列世界企业500强第468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17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4位。旗下的海亮教育集团是国内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基础教育集团、中国民办基础教育的标杆,海亮股份在亚洲、美洲、欧洲设有19个生产基地、是全球铜管棒加工行业的标杆和领袖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