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海亮报 - 2014年二月 - A版

报刊分类

海亮报
版面导航 A版 B版 C版 D版

质量来自生产而非检验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产品质量好坏是品质部门的事情,一旦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或者质量投诉,就说产品不是都经过检验合格出厂的吗,怎么还会有质量问题,你们质检部门是怎么在检的?其实从质量管理过程的角度来看,质量绝对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整个过程的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就已经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只有懂得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企业里质量人员一大堆,而且整天忙得脚不着地,产品质量却一直未见提高的原因了。

      美国的质量大师威廉·戴明博士也曾说过:“质量来自生产而不是来自检查。”明确地意味着产品的质量首先来自于产品的生产。如果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那只是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再严格的检验,也检验不出高质量的产品。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操作,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这是因为,质检本身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实行质检只能消除一定比例的次品。据有关专家统计:检验可能会消除80%的次品,另外20%的次品还是会逃过检验,进入顾客手中。第二,次品率在一定的百分点内,质检员可能检查得出次品。但如果次品率是几万分之一时,就不能指望他们检出次品来。如今的市场对质量要求极高,经常是几百万分之几的次品率。要达到如此高的质量水准,靠最后成品的质检根本不可能实现。而一旦失误对企业的损失却是100%。第三个主要问题是费用非常大:质检员、设备和最后的次品修整或整件次品的报废等各项成本都很高。还有质量检验只是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戴明博士又说过:“停止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靠检查去提高质量,太晚了,无效而且昂贵。”对于产品质量管理,永远不能把最后的检验工作作为重点,产品出现问题之后不管如何处理,都已经造成了损失。因而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把可见的常规因素控制到位,对不可控的潜在威胁要以预防为主,让他们在出现之前就已经被扼杀。在这里,我觉得首先应该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员工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必须给他灌输质量的概念。不仅让他加强质量的意识,更要对其灌输产品质量零缺陷的意识。质量是每道工序生产出来的,只有好好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才能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水平。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实现产品质量零缺陷,必须坚持“三不”原则,即“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不接受不良品”。思想观念的转变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培训不断检查督促,另一方面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将对下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很早以前看过一则故事:有位在中纤板行业中的老总,曾痛心地检讨过自己:他一直以其产品能在极挑剔的外国市场上畅通无阻而自豪,然而,有一次下属汇报说:一些板的表面有些划痕和印迹要如何处理?他只是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可以考虑内销嘛。”就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在三个月以后,他基本上找不到能够出口的产品,全都是可以内销的了!这个老板后来总结“只要我们对不应该有的错误制定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它就会永远存在。”这个事例在我们身边也比比皆是,比如有的时候产品表面有细小的瑕疵,但产品交货期又到了,这时业务员往往会跟客户协商,这批产品重新生产呢还是让步接受。有的时候客户可能他们的交货期也快到了,想想反正这些细微的瑕疵也无伤大雅,也不影响其产品的实际使用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采取让步的方式接收这批产品。吃一堑长一智,按理在以后的操作中应该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实际往往相反,以后同样的不合格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越来越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这个不合格可以接受,没必要再花力气再花精力去进行改进。如果你再次告诉他们这个属于不合格,他们就会振振有词地说:为什么当初可以,现在又不行呢?比如当质检检出一批不合格时,让车间班组进行整改,有些员工就依仗自己资历深,经验广,拒不履行,跟质检吵架甚至动手的事也时有发生,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使得检验部门有时也心灰意冷,对以后的不合格品也睁只眼闭只眼,顺其发生。还有的时候产品明明检验部门检验不合格,但车间以产量来计算工资的,质检一转身又把不合格的产品投入到合格品中,令人防不胜防。同样,质检造假也屡见不鲜,比如有的时候明明没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但检验记录却是全部符合要求,这时往往要到下一道工序发现不合格或者产品发往客户引起投诉……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培训全体员工的零缺陷意识,不好就是不好,即使让步也是通过对公司造成损失实现的。

       因此企业抓质量工作,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应该抓好制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要防患于未然。只有提高全体员工的业务素质,把产品质量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严把质量关,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如果等到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再去采取补救措施,不仅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吓跑潜在的市场和消费者。(科宇公司  吕大玲)

上一篇: 职场人生就像马拉松

下一篇: 图片新闻

返回
诞生于1989年的海亮集团,乘改革开放之天时,借浙江先发之地利,聚勠力同心之人和,成就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典范。集团管理总部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现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家、员工2万余名,总资产超570亿元,产业布局12个国家和地区,营销网络辐射全球。2019年,集团营业收入1879亿元,综合实力位列世界企业500强第468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17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4位。旗下的海亮教育集团是国内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基础教育集团、中国民办基础教育的标杆,海亮股份在亚洲、美洲、欧洲设有19个生产基地、是全球铜管棒加工行业的标杆和领袖级企业。